2009年3月19日

觀念平台:讓地方擁有發展自主權

(轉貼中國時報  2009.01.16)

觀念平台:讓地方擁有發展自主權

孫瑞穗

 十幾年來在民間爭議不休的「博弈條款」終於在國民黨國會多數優勢中護駕過關了。然而,博弈產業是否即將成為今後離島地區地方發展的主要模式,種種關乎地方發展的細節和評估,確實需要開放更多的公共討論。  

其實,「博弈條款」爭議背後最關鍵的問題,是台灣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在缺乏經費又無永續發展計畫下「毫無想像力的地方發展焦慮」。與其把這麼重要的地方永續大問題,拉入兩黨長期的對立爭執中,不如來勇敢提問。

 比如:「離島若開放博弈產業,長期來說會對地方造成如何的侵蝕與破壞?」「若『發展自主權』和『經營發展權』由地方決定和掌控,會不會有不同評估?」甚至,「地方發展模式是否存在多重模式並存共生的可能?」等。

 我們應該試著離開「過於道德」或「恐懼中共洗錢」等這類意識形態取向或被恐懼誤導的思考障礙,務實地考量台灣當前政治經濟發展危機,提出真正「關心地方」,也關乎「地方發展權」的掌控與分配問題。

 美國在七十年代民權運動高峰中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原民自治區」,到了九十年代末竟也由地方主動提出六八及七○號憲法修正條款,由人民公投決定要求州政府在自治區內開放博弈產業。這個被加州學者稱為「自治失敗」的修正案,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許多地方發展課題。

 當年聯邦政府順應民情,讓白人主導的民主國家認可與原民族群之間的夥伴關係而設的自治區,如今卻諷刺地由人民投票通過成為「賭博特區」。為什麼呢?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筆者所說的:「地方發展困境」。當年中央用政治理由設立「自治區」,卻忘了同時賦予自治區該有的「經濟發展配套」,以及更重要的「發展自主權」。因而,經過八十年代技術升級以及仰賴低價勞力的製造業大量出走後,少數族群空擁自治區,卻得面對部落嚴重的失業問題。

 歷史的結局,往往相當諷刺。台灣的離島發展何嘗不是?長期以來位處邊緣,不受重視,不但缺乏經費,也缺乏永續發展規畫,更缺乏「地方想像」,故只好放手一「博」。不僅如此,台灣的公共領域長期以來把「認同政治」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並誤導為兩個政黨的立場,是誤導我們面對「地方發展」的主要思考障礙。這些障礙讓地方發展被「道德立場」、「意識形態」甚至「政黨標籤」困住了,因而極度缺乏地方發展的想像力。

 金、馬、澎湖等這些過去被極度忽視的離島地區,在毫無中央奧援狀況下已經自我求生很久了,也早就存在許多「地下經濟」,包括長年與中國沿海城市進行小規模交易的「共生經濟」!與其膠著在博弈產業爭執上,不如趁機讓這些「非正式網絡經濟」正式納入整體地方發展規畫中,在整體國土規畫政策上重新考量讓「地方」分享更多發展自主權,讓地方擁有跨域治理的彈性,確立「地方永續發展模式」。

1 意見:

澎湖小澤 提到...

"讓地方擁有發展自主權",其實是意謂著,在地要先体認到自身的優勢,認清「我是誰」,我在國際舞台上所扮演的特殊位置為何?別的不說,光是小眾旅遊這部份,澎湖就可扮演一個區域性積極而且很有活力的角色。澎湖因為海岸線長,開發不算太快,還有很多可以開發的空間。在地人當然都希望可以永續發展,因為過度耗用自身的條件,換來的只有死路一條,所以現在大家應平心靜氣坐下來談:什麼是澎湖將來最好的路,不一定要排除賭場這個選項,但它也絕對不是唯一的選項,我們要具体客觀評估,才能找到最有感情的方向。